
圖為南策文(中)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當選院士不是“相變點”,而只是一個新起點。
——南策文
30多年前,初到上海孜孜求學的懵懂少年,懷著這樣的疑惑:“玻璃專業(yè),有什么可學的?”
30多年后,已在北京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南策文充滿感慨地回答:
“在對材料科學問題的探索中,我感受到無與倫比的快樂,這會支持我一直研究下去。”
一方玻璃,透露著不朽的謎,引領材料學者沉醉其中。這一夢,就是30多年。
演講,讓玻璃閃耀光澤
1978年,年僅15歲的南策文參加了制度恢復后的第二次高考,被當時的華東化工學院 (現(xiàn)華東理工大學)錄取,從家鄉(xiāng)湖北浠水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漫漫求學路。坐了整整3天的船,從偏僻的小村莊來到繁華的大都市,年輕的南策文并不知道,自己在沒有專業(yè)認知的情況下填報的“玻璃專業(yè)”,注定了此后30多年間的考驗與追尋、榮譽與成就。
隨著專業(yè)學習的不斷深入,南策文漸漸明確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尤其是大三一個多月的工廠實習,讓他對專業(yè)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他慢慢意識到,自己對玻璃這個專業(yè)還是“蠻喜歡”的。
也正是在這一階段,一篇偶然讀到的演講稿幾乎徹底影響了他的人生軌跡。
一天,南策文走進圖書館,翻開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一篇197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P.W.安德森在斯德哥爾摩頒獎現(xiàn)場的演講稿譯文吸引了他的注意,他發(fā)現(xiàn)文中有很多與玻璃相關的專業(yè)詞匯。頓時,南策文屏住呼吸,開始一字一句細細地讀了起來。
“那時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玻璃專業(yè)’也有這么多世界性難題,原來‘研究玻璃’也可以拿諾貝爾獎這樣的國際大獎!”講起這件大學期間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時,南策文依然難掩激動的心情。作為深受數(shù)學家陳景潤故事影響的那代人中的一員,他從此把解決玻璃專業(yè)領域世界難題的理想深深埋在了心中,義無反顧走上了學術的道路。
誰都不曾預料到,少年心中夢想的火花,就此勃勃燃燒了30余年。盡管畢業(yè)后沒有專門從事玻璃研究,但直到現(xiàn)在,南策文每次給研究生講課時,總會一再提起當年的這番經(jīng)歷??缭綆资甑臅r空,他希望自己的學生們也能感受到與科學前沿親密接觸的那種興奮。
1985年初南策文獲得碩士學位,從華東化工學院被分配到武漢工業(yè)大學(現(xiàn)武漢理工大學)任教,開始從事一線教學工作。
在武漢工業(yè)大學,南策文從最基礎的助教做起,一年后就開始獨立主講“硅酸鹽物理化學”(現(xiàn) “無機材料物理化學”)專業(yè)基礎課程,兩年后晉升為講師,1988年更是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成為當年湖北省內(nèi)最年輕的副教授。
南策文認為,這些成績的獲得主要得益于自己一直沒有放棄所鐘愛的科研工作:“1985年至 1988年在武漢做研究的這段時間,條件是非常艱苦的。碩士期間,我?guī)煆闹T培南教授做氧化鋅壓敏陶瓷,但到武漢獨立工作后,既沒有導師指導,也沒有實驗室可用,但我沒有放棄。沒有經(jīng)費,我就自己找課題,搜集數(shù)據(jù);做不了實驗,那我就做理論。”
勤奮,讓玻面始終如新
南策文感慨地說:“可以說,作為剛剛踏足研究領域的新人,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如果有一點點懈怠,有哪怕一絲放棄的想法、退縮的意識,也許人生就發(fā)生了轉(zhuǎn)折?!?/p>
一直沒有放棄的結果是,短短兩年多時間里,南策文在 《物理學報》、《硅酸鹽學報》等國內(nèi)一級學報上先后發(fā)表了8篇中文論文和1篇英文論文。在20世紀80年代相對還比較閉塞的國內(nèi)科研環(huán)境里,這已是同輩人中不錯的成績。
1990年,伴隨著國家科研交流的熱潮,南策文第一次走出國門,到美國進行了一年的訪問學習。在國外的這一年多時間里,他終于有機會實時接觸到學科的前沿問題,及時了解相關研究進展。回國后,在導師袁潤章教授的支持下,他很快就承擔了“863”計劃項目的研究。
1992年,南策文同時收獲了博士學位和教授職稱,成為當時湖北省最年輕的正教授。同年,他還獲得了“中國青年科技獎”。1993年,他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生導師。
回顧這段經(jīng)歷,南策文誠懇地說:“和我的同學以及當年與我同輩的老師們比起來,我不算聰明,但我可以說自己是最勤奮的人之一。如果說今天的我取得了一些成績的話,靠的就是‘勤奮’這兩個字。”
新千年在清華開始新征途
1995年~1999年,南策文先后在美國、德國等地的高校進行客座研究,其間獲得美國陶瓷學會電子陶瓷亨利獎等榮譽,科研成果逐步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
提及在國外交流訪問的經(jīng)歷,南策文說:“雖然前前后后出國多次,在國外總共度過了四年多時光,但我每天研究的還是自己的課題。能一直堅持做自己的事,這是很幸運的?!边@種對自己研究課題十幾年如一日的熱愛,讓他始終堅守在“材料顯微結構與性能關聯(lián)”這一不太“熱門”的領域中,并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1998年,剛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南策文接到了我校材料系原系主任黃勇教授的邀請———申請清華引進人才的“百人計劃”!這個消息讓南策文備感振奮:“加盟”清華,無疑意味著更大的研究平臺、交流空間和更高的科研起點。于是,他毫不猶豫地遞交了申請。一年后,南策文正式來到清華工作,在北京開始了他新千年的征途。
“我在清華工作的起步比較順利,一方面要感謝材料系領導和材料研究院朱靜院士,為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另一方面,憑借著剛剛獲得的‘杰青’基金和‘百人計劃’的啟動經(jīng)費,我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里搭建起自己的實驗室平臺。陶瓷實驗室的李龍土院士對我這個新人也非常支持,看到我錯過了當年博士生招收時間,就特意轉(zhuǎn)來一名博士生由我指導。”提到剛來清華時得到的幫助,南策文充滿感激之情。
那時,材料系系館———逸夫科技樓剛落成不久。在散發(fā)著裝修粉刷氣息、略顯逼仄的環(huán)境里,南策文的研究隊伍逐漸壯大起來,從剛組建時的3個人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20余人。
2002年,國家“973”計劃功能陶瓷項目立項,在李龍土院士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南策文組織陶瓷實驗室功能陶瓷研究團隊,聯(lián)合國內(nèi)數(shù)家單位進行申報?!?73”計劃項目雖多,但在當時,與陶瓷材料有關的項目只有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確定申請方案前,團隊進行了反復多次的討論。由于前期準備充分,提出的科學問題到位,基礎也打得扎實,這個眾志成城的團隊最終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從2002年至今,南策文一直擔任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2006年,南策文又帶領陶瓷實驗室功能陶瓷研究團隊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
伴隨“973”計劃項目、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而展開的,是新的科研平臺和新的機遇挑戰(zhàn)。南策文和他的團隊已經(jīng)開始著手把理論成果不斷應用到實際研發(fā)中來,其中包括多鐵性磁電材料、熱電材料、巨介電材料、有機—無機復合材料以及鋰離子固態(tài)電解質(zhì)等方面的研究。
付出終將收獲肯定,努力總會換來回報:2002年,南策文以“非均勻材料顯微結構—性能關系預測理論研究”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5年,他在同一領域的研究“非均勻材料顯微結構與性能關聯(lián):理論與實踐”榮膺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南策文帶領團隊構建了計算復合材料及功能陶瓷的多場耦合性能、界面控制的物理輸運性能等的模型方法,為材料的性能設計和發(fā)展提供了一種實用方法,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新型磁電復合材料、復合固態(tài)電解質(zhì)及電極材料、高介電材料,從而解決了相關材料應用的基礎問題。這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共發(fā)表 SCI收錄論文350余篇,SCI論文他引總數(shù)6000余次,出版學術專著1部,在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RS)年會等重要國際會議作邀請報告28次,獲發(fā)明專利授權24項。
育人,讓玻璃色散無窮
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時,南策文也一直積極致力于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工作。從2001年起,南策文作為主講,面向全校研究生開設 “材料學基礎”課程,吸引了來自材料系、航空航天學院、機械系、核能研究院、化學工程系等院系的學生。而對自己組的學生,南策文更會借國際材料界學術會議定期交流工作的機會,帶領他們前往會議現(xiàn)場,了解材料科學前沿,領悟科學精神。
“其實我不是一個善于語言表達的人,讓我平時跟人聊天我可能說不出什么話來,但一站上講臺,我頓時就來勁兒了。能有激情地向?qū)W生展現(xiàn)科學問題本身的魅力與閃光點,用動情的演講去感染學生,可以說是我最得意的事!”說到這兒,南策文的眼中閃現(xiàn)出自信的光芒。
在清華,南策文受益于這里提供的廣闊平臺,但他說自己最大的收獲還是一批批優(yōu)秀的學生?!昂蛯W生一起工作,我很開心。清華的學生都很聰明,做科研也很有熱情。他們一方面在情緒上感染了我,另一方面很可能還會帶來新的視角??梢哉f,學生全面的素質(zhì)和對科研工作全心投入的精神,是鼓勵我不斷奮斗的‘靈丹妙藥’?!?/p>
■記者手記
在我眼里 ,南老師就像他所研究的陶瓷材料一樣,成分似乎普通,色彩似乎沉悶,卻有著超越閃亮金屬光澤的堅硬內(nèi)核,有著最巋然不動的屬性。
南老師說 ,他靠的是“勤奮”這兩個字。30年堅持不懈的勤奮,九億五千萬秒的誠意,原來會結出這樣豐碩的果實。
我們總是自卑地猜測,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會有怎樣的天賦異稟,卻忽視了每一位像南老師這樣的名家,都是憑借一天天堅實的積淀,逐漸蒸騰起獨一無二的璀璨云霞。當向前的動力流淌在血脈中,當進步成為每一天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當超越成為再習慣不過的動作,當奮斗宛如每時每刻的呼吸伴隨著心跳歡騰……成功,就不再是一種奢望?! 。ê旰?/p>
(http://news.tsinghua.edu.cn)